偶然之后的必然 張家益
臨池20余載,寫過楷書、行書、草書,近年尤對隸書情有獨鐘,對《張遷》、《石門》、《史晨》、《禮器》、《西狹》以及簡帛等名碑法書皆有所涉獵。我習隸,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任筆為體,實用階段;二是飄忽不定,漸進階段;三是初現端倪,蛻變階段。 我在連隊任文書時寫標語、出過板報,隸書使用頻率最高,寫得最扎實。當時寫的作品只是停留在對隸書一波三折的表象理解,憑著感覺去寫,沒有系統臨過傳統碑帖,這種書寫方式對我的控筆能力和結體把握提供了有益的幫助。隨著對書法理論的學習和臨摹實踐的逐漸深入,我慢慢熟悉了隸書的風格流派以及特點,基本掌握了漢隸的技法表現。我對《張遷碑》和《史晨碑》用功較多,領會了《張遷碑》雄強的氣勢、欹側的結體、方直的點畫;重點把握《史晨碑》寬博舒展的筆致,沉浸在傳統中,臨寫時一絲不茍,扎實深入,但缺乏足夠的思考和探索。在......詳細
一枝一葉總關情--說說青年軍旅書法家張家益 江海濱/文
世間之人,一生必得一物,緣也。張家益之于我,可謂“青梅竹馬”、“情同手足”,為緣;而書法之于我們,同樣為緣,一種無法割舍、情投意合的墨緣。我想說,家益是我一生所難得的知已“尤物”,如良師如諍友,偶或聯誼心有靈犀,且總會予我向上的精氣與真摯地問候,更多的是彼此攀援時的撫慰;并召喚我與其同行的力量與溫暖。于我而言,家益與書法是一樣值得我珍視的旅伴,我敢確信,書法之于家益必定也是最鐘情的依戀。 醉心于黑白之間的美妙世界且被這充滿韻律和魔幻般的線條所左右的張家益,1977年生于皖東文化名城安徽全椒。襄河之濱鄉風淳樸,人文薈萃,吳敬梓家族世居于此,歐陽修之醉翁亭、王安石之褒禪山皆立城之南北,實屬得天獨厚、天造地設,家益便生長于這方可親可愛的水土,自然對文化尤其是書法藝術有了先天的淵源情結。 ......詳細